钢结构分会的成立钢结构行业信息化研究要着力解决的三大发展课题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13-09-12 14:29:38 [收藏]
今天参会的都是钢结构领军企业的主要领导,可以说是中国钢结构企业的骨干力量。借这个机会,我重点讲一下钢结构行业信息化推进和研究的方向问题。
    关键词:钢结构 分会 成立

    钢结构分会的成立钢结构行业信息化研究要着力解决的三大发展课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 姚兵

    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今天参会的大都是我们钢结构行业领军企业的主要领导,也可以说是中国钢结构发展的骨干力量。借这个机会,我重点讲一下钢结构行业信息化推进和研究的方向性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企业和我们的专家、学者都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了解和学习,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是提升整个钢结构行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对钢结构企业、钢结构的设计、研究机构来说,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研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知道,当前钢结构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是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期。为什么这么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已经彰显,十八大的报告中有一句话:“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也是实现“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前提。对钢结构行业来说,面对新的挑战,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是实现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要求。

    在信息时代,钢结构行业信息化研究的立足点、关键点在哪里,我认为应放在对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的分析研究上。放眼世界钢结构工程领域,掌握日新月异最新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信息化已经涵盖我们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推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钢结构分会的成立要切实提高钢结构技术、产品的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三大发展性的课题。

    现在中国的新“四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国梦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对我们而言就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突出体现的是钢结构建筑。

    一、要着力研究钢铁产能过剩与建筑用钢的政策

    进入2013年,国家实施“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调控政策,突出解决资源的可承载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一些经济过热领域开始降温,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等下游产业的紧缩,钢铁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矛盾。截至今年上半年,在10大亏损上市公司中,钢铁类企业占据了5席,亏损金额高达173亿元。在沪深两市中已披露年报或业绩预告、快报的29家钢铁企业中,业绩出现亏损或预亏的达到11家,围绕国家经济运行特点和将要出台的产业政策,是钢结构行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

    钢铁产能过剩的另一个表象就是需求不振,钢材卖不出去,社会库存增加。有关行业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钢材社会库存大幅上升,22个城市5大品种库存达1556.5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市场库存1414.6万吨,港口库存141.9万吨。大中型钢厂的日子也不好过,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0.04%,出现了“史上少有的行业性亏损”。

    关于钢铁产能过剩,中国钢铁协会开过多次会议、发表了很多文章,讨论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很多专家、经济学家研究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我不太同意他们的观点,笼统的讲钢铁产能过剩不能泛泛的去解读,而应分行业解读。

    钢铁产能过剩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建筑用钢。我们讲信息化,就是要掌握全球信息,在中国搞钢结构也必须了解全世界的情况,不能妄自论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钢铁过剩要了解为什么过剩。从中国钢铁发展历史来看,最早在大跃进时期全民炼钢,提出十五年赶英超美,当时钢铁产量十分低,尽量节约用钢。现在我们要鼓励发展用钢,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中国产钢第一却用不出去,建筑用钢是个大问题。在1996年左右,我是建设部总工程师,当时冶金部和建设部共同成立中国建筑用钢领导小组,我作为小组副组长接触了比较多的情况,和当时中国几大钢厂联系非常密切。当时我们研究建筑用钢,发达国家建筑用钢占到了钢铁使用量的60%左右,而中国只占30%。建筑用钢少了,就会导致钢铁过剩,最终出现钢铁业全行业亏损问题。

    上半年,受国务院领导委托,国家发改委牵头,专门就产能过剩行业的解决方案,组织相关部委进行研究。委托给住建部的课题,要研究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措施、办法,这个解决办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稳增长和控制投资过热的关系,兼顾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们协会也根据住建部的要求,上报了《关于提高建筑用钢比重、推广钢结构建筑体系的建议》。重点反映如何在节能减排和民生领域的科学用钢、合理用钢的建议,提高建筑用钢的比重。

    1. 我国建筑用钢比例较国外还有上升空间

    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用钢水平,一直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保持一种平稳的增长态势。到上个世纪末,俄罗斯、美国、日本三个国家一直是世界上钢产量居前三位的国家,而在上个世纪后期,我国钢铁生产和钢结构建筑等方面属于成长、发展阶段,生产方式粗放,表现为产能无序扩张、产业集中度低、资源保障力弱、市场恶性竞争和环保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从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1998年我国钢产量已达11434万吨,而且每年增产5000-8000万吨的水平递增,到2008年,我国钢产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位。钢产量的增长,为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事业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但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为推动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我们急需了解国外建筑钢结构应用和推广的信息。从目前建筑用钢比重来看,我们与俄罗斯、美国、日本相比较,我们还有很大潜力,只要我们的政策稍微倾斜一下。

    今天我们到唐山开会,一路走来,看到唐山大多还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唐山是地震灾区,应该大力发展钢结构呀。中国是地震灾害大国,灾难一次次教育我们。在四川德阳,地震时,其它建筑都倒了,唯有一座钢结构建筑挺立着,还成了灾民避难所和抗震救灾的指挥所,这是血的教训、历史的教训。出于对空间结构和建筑抗震的需要,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和运用,欧美和亚太的一些国家保持在占3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建筑水平较高的国家,该项指标均已超过40%,钢结构用钢量占到建筑用钢产量的60%以上,钢结构面积占到总建筑面积约40%以上。在我国,建筑用钢总量约占全部钢产量的15%左右,建筑用钢主要领域是钢结构用钢、钢筋混凝土用钢筋、钢绞线、钢丝、门窗等,建筑钢结构加工、制作所用的型材,约占到钢材总产量的6%,应用领域比较单一。

    对钢结构行业来说,加大对建筑用钢政策的研究和推动,要把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几个领域的钢结构需求量将会增加。如能源建设领域,火力电厂、核电厂厂房用钢、风力发电等新增建筑用钢;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钢结构量会有所增加,铁路、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成为发展趋势,跨海、跨江大桥的钢结构用量也不少。还有机场、火车站的新建和扩建;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等都越来越多地采用钢结构。基于绿色建筑和可循环利用的优势,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市政建设总钢材消耗量会明显增加。

    就我国建筑用钢的比例看,较国外还在很大上升空间,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如果我们建筑用钢的比重再提高5%,以去年钢产量7.56亿吨来推算,建筑用钢将增加3700万吨,2012年的钢铁产量过剩部分几乎相当,钢铁过剩问题就解决了。不同的产能过剩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研究钢铁产量过剩解决办法,就应该出台提高建筑用钢比重的政策。

    2.加快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研究与推进

    国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20%的目标,为我们钢结构建筑向民用住宅、民生工程领域提供了新舞台。可以预测,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重新修编和发布实施,将对预制化、装配化程度较高的钢结构来说,是重大的利好消息,协会要组织科研力量,配合企业加快对钢结构住宅体系和材料的研究,解决发展的“瓶颈”或“短板”,面向市场、用户的需求,推出结构抗震、造价合理、功能完备、舒适美观的住宅产品。钢结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信息手段和信息技术,推进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材料和工艺的研发水平,整合行业资源,提高住宅的应用和推广的水平。

    当前钢结构住宅推进的瓶颈,主要是与结构配套的墙体板材研发生产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造成钢结构住宅价格相对偏高。还有市场宣传的不够、社会的认知度不高、传统的居住观念影响等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平台、网络平台普及和宣传钢结构住宅知识和优势的任务。钢结构住宅贯通房地产、冶金和制造业、新型建材和战略物资储备等产业,既可有效消化钢铁产能,又可通过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据统计, 2012年钢结构总产量5000余万吨。每年我国新建房屋面积达20亿平方米,如果采用钢结构体系提升10%,就是2亿平方米,可新增建筑用钢2000万吨左右,且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提高建筑抗震强度,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

    重视对钢结构住宅产业链的联盟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建立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联盟,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注重钢结构住宅品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所以,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研究要与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要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相结合,要与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工业建设评价标准》相结合,要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相结合,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这些方面寻找钢结构住宅突破的方向,借力助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我们协会从去年就开展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课题研究,这个报告是用我们专家们的智慧、企业家的智慧来完成的。要了解世界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情况,向国家提出策政性建议,让中央政府了解钢结构的技术政策,需要行业提出想法,拿出可行的对策。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要加快,水平要提高。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报告要响应国家的政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贯穿着房地产业、冶金业、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战略物资储备等所有产业,它将带动这些产业,影响这些产业,既可以消耗钢铁过剩的产能,又可以通过城镇化拉动建设内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城市经济的增长不能靠出卖土地,主产业要能为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二、要着力研究钢结构工程标准规范的修订与完善

    1.钢结构工程标准规范的国际比较

    从发达国家的钢结构技术规范、规程的发展过程看,也经历了一个适用、细化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对钢结构工作的标准规范的研究,比我国起步的早,修订完善工作及时,标准和规范的体系设计科学和全面,从当前世界各国的运用范围和影响力上分析,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美国标准、欧盟标准、日本标准和澳大利亚等标准体系,相互之间各有借鉴,各有侧重,但基本上体现出“标准高、门类全、体系细、执行严”的特点。

    标准高。如美国的钢结构工程的标准和规范,制定工作起步较早,与其技术先进相适应,标准、规范的条款内容严谨。1999年颁布的新规范还采用英制和国际单位制并用的做法,被一些国家部分或全部采用,影响较大。德国规范的特点是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精细度高,是欧美标准体系的主要依据之一。

    门类全。世界上最早对钢结构工程规范和标准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德国和前苏联,这些国家对钢结构标准制定较为重视、实施的历史悠久,经过二战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和产品体系。这些国家强调钢结构工程的产品类、技术类、工艺类的标准和规范研究,体系配套、相互衔接,钢结构生产、施工的技术规程等门类齐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体系细。主要体现在对标准、规范的执行落实一丝不苟,严格程序化管理。对标准的执行和检测、验收,有着严格的制度保证,照科学的审查程序和取得认证资格的人员进行检验、实验,如日本的抗震设计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强制性十分严格,以建筑法的形式颁布实施,规范的通用性、标准化程度较高。

    执行严。突出科学严谨,在提升本国、本地区钢结构工程水平的同时,同时具有贸易壁垒性质的法律约束力。如欧盟标准化协会制定和颁布一批技术和产品标准,对其28个成员国形成技术性保护,其发布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和其他技术和产品的标准,相应制定了详细的技术细则,维护本地企业和产品的高质量,对欧盟以外国家的产品流入形成一道技术障碍,以阻止外国产品对欧盟市场的渗透。

    2.加强我国钢结构标准规范总体框架的研究

    我国钢结构工程技术标准或产品规范,基本上借鉴原苏联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沿用或修订而来。从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建筑技术交流和交往的增多,一批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技术和建筑体系在我国的应用,钢结构工程标准的制订或修编进入密集期,这些年,国家部门和地方制订发布的工程标准达5772项,其中国标671项,行业标准3017项,地方标准2084项,涉及钢结构工程方面的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有100余项。

    我们要了解国际上发达国家在钢结构标准方面的情况,科技标准规范是不分国界的,我们的钢结构企业出国施工,必须尽快将该国的标准规范翻译过来,为我所用。在中国的中外合资企业,像上海的川崎重工,就按照国外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产品生产、加工。我们的标准规范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标准不全,很多新的标准没有制定出来。从标准分类来说,分为四类,一是国家标准,住建部承担着建筑领域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二是部门标准,如交通部门、铁道运输部负责制定颁布的工程标准;三是地方标准,在国家标准和部门标准指导下,省市也会修订地方标准,如东北与海南的自然条件不同,工程标准必然有所不同;四是企业标准,所有钢结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如日本松下就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我国工程标准的制定和发布,由于部门和地方差异,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是标准制定缺乏协调。钢结构标准的制定发布部门,就涉及交通部、铁道部、住建部等,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不沟通、标准尺度不一,有的甚至母规程和子规程不相衔接。同样的专业,不同的人起草也存在尺度、数据差异,标准不协调,相互不通用、关联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与行业中存在的相互封闭、信息不畅有直接关系,影响了钢结构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是标准陈旧。标准的制定、修订时间太长和标准体系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一些钢结构类的工程或技术标准都已经颁布10年或更长的时间,如1996年发布执行的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至今已经17年,近期才列入修编的计划。现在执行的很多标准都是15年前甚至更久前的标准,而美国的混凝土标准每3年修改一次。

    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制定钢结构的标准要高,门类要全,执行要严,体系要新,这就是我们钢结构分会要努力的地方。因为我们有跨行业的优势,国内外专家的优势,还有中国企业家们的优势,由我们来制定标准更切合实际,钢结构分会成立后要多制定标准,要积极向住建部标准定额司、标定所反映并取得支持。

    还有,随着钢结构的应用领域扩大,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推出,存在着一些技术标准不适用或不能覆盖的问题。从一些标准、规程的实际应用上,标准出台后,规范、规程缺项、滞后问题较多,存在材质标准与工程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衔接不上,已经与钢结构工程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已经发布实施的涉及钢结构工程的国家标准有:《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结构制图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等10余部,还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等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基本涵盖了建筑钢结构的应用的需要,钢结构的企业、专家学者要适应信息技术的运用,发现或提出标准的修改或完善的建议和意见,以推动建筑钢结构的快速发展。

    标准不是一天制定全的,也不是一天能修改完的,可能需要很多年,但现在需要建立钢结构工程所需标准的基本框架体系。钢结构工程标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标准,二是施工操作规程,三是管理规范,三者要形成相互对应、互相衔接的框架体系,体系要参照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标准制定后应该几年组织修改一次,进行更新。希望几年后我们钢结构工程标准规范能达到门类齐全的程度。

    三、要着力研究钢结构的技术创新与新技术推广

    1.研究钢结构技术创新

    钢结构行业信息化研究,要围绕钢结构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学习先进的技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生产、制作、安装的过程中去,这是企业提高钢结构发展水平的根本性措施。钢结构相比较木结构、混凝土结构而言,随着结构的新型化,其技术含量也会更高,因此需要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做为努力,对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手段是我们缩短与世界距离的一条捷径。

    我们要了解全世界大型钢结构企业的技术优势,虽然我们有最长的钢结构大桥,最高的钢结构建筑。可我们的钢结构设计理念、设计水平,标准和规范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比较中找差距,在缩短差距中求得进步和发展。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成果日新月异。要扩大钢结构的应用领域,要看到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无论是钢结构建筑,还是钢结构住宅,都面临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问题。

    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技术和手段,重视对技术的积累和总结,这是钢结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方面,我们的中建钢构、江苏沪宁钢机、浙江的杭萧、精工钢构,都在钢结构应用技术领域,都与高技术的软件公司开展合作,注重工法、工艺的改善,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就是影响力。要适应钢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拓宽信息渠道、抢占信息先机,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信息就是智慧、就是市场。

    搭建新技术的学习交流平台,是协会和钢结构分会要做的工作。今年,我们根据行业内一些企业的建议,钢结构委员会组织部分钢结构企业的董事长、总工程师到德国的一些钢结构企业去学习和交流,研究欧盟钢结构工程技术和产品的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组织国际交流和研讨活动,是掌握当今最新钢结构技术和运用的最现实途径。

    所谓信息化,就是要对全世界钢结构进行研究,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是为赶超发达国家,不能闭门造车。在新的信息时代,要了解新技术信息,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社会,技术成果过了一两个月就有变化。1995年我到日本考察,当时他们拿着自称不用胶卷的相机给我拍照,说这种产品两个月后上市,当时都感觉很新奇,也就是今天的数码相机。最初只有10万象数,现在已经到2000万象数以上。手机、储存技术的发展更加明显。钢结构的施工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比如焊接技术就有很多变化。重庆彩虹桥当年就因为虚焊垮塌,造成重大伤亡。现在钢结构也把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技术,也应用到钢结构工程上,过去木结构不用钉子,而钢结构也要求减少焊接,使整个结构非常牢固,现在钢结构上也用到了许多卯、榫形式作为连接技术。

    2.加强钢结构新技术推广和示范的研究

    我曾到过前苏联建筑科学院学习,该院长给我讲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研究出技术成果之后,只图颁发列宁勋章,而日本拿到技术成果的文章两个月便推出了产品,而我们只得一枚勋章。所以我强调,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重要。

    钢结构作为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推广的十大技术之一,钢结构行业应瞄准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的转化,形成成熟的钢结构生产、施工技术体系。科技示范工程具有行业的先导作用,要通过行业的技术示范工程,实现技术成果共享。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解决钢结构建筑设计优化问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我到建设部工作后,组织专家评选十大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科技需要转化为生产力,新技术需要推广,怎么才能让人们去用新技术,去掌握新技术而不是守旧,让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希望钢结构分会在研究的基础上,可否组织一些钢结构十大新技术、或十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评选表彰,起到示范。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钢结构技术水平提高,要研究、跟进政府出台的相应的产业政策。今年,北京、要浙江、辽宁等一些省市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着力提高建筑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以技术为主导,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我们钢结构行业要按照政府对建筑业转型的要求,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和配套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解决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中的技术性难题。

    我所讲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政策问题,建筑用钢是政策问题。如何推广建筑用钢,钢铁企业能否为了长久利益而出让短期利益等。第二个是标准问题,钢结构分会要全力以赴的去研究制定标准制定,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能将标准完善。第三是技术创新,相比较而言,钢结构是建筑领域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钢结构不单是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还包括索膜结构、钢砼混合结构、钢木结构等。很多人对钢结构并不了解,不知道钢结构相对混凝土结构自重要轻许多,钢结构也不是用钢越多越好,用得越少越好,这涉及到钢结构优化问题。所以技术问题,科学进步问题是很重要的。

    我对钢结构分会有一个建议,希望再办两个奖项,一个是钢结构技术推广示范奖,二是行业发展合理化建议奖。我曾到德国一个建筑企业考察,该企业非常重视群众合理化建议,每个月公布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我们最早合理化建议奖是在鞍钢,后来日本也学习了,我们也应该设立企业合理化建议大奖,我们要设立合理化建议大奖,包括管理、科技创新、行业文化三方面合理化大奖,使其能产生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目的是群策群力促进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筑工业化的转型势在必行。在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下,建筑用钢的需求增大,钢结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凸显其价值,先进的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从我们看到的情况也是如此,规模大、发展快、做的好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纵观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是钢结构企业科研工作的加速器和资源库,加强钢结构行业的信息化研究,包括BIM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将给钢结构行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一次革命性改变。

    之所以成立建筑钢结构分会,是因为这个产业正在不断壮大,希望钢结构分会成立以后,不能守旧于过去的钢结构委员会,要把工作做得更有成就,开展的各项活动更加品牌化,来凝聚钢结构专家钢结构企业家以及钢结构的社会活动家,一起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创造钢结构行业的美好未来。

    钢结构的美好明天,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实现钢结构的进步,就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座的同志们应该身感自己责任重要,除了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外,还要高度关注行业的发展。衷心感谢各位过去对我们钢结构分会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牢记你们的双重身份,双重责任,你们是企业家,将企业做好对行业有促进;你们又是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肩负着行业发展的重任。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不了解世界,只局限于中国是绝对发展不好的,做为一家企业,不了解行业,也是会失去方向的。关注行业发展和关注本企业发展要有机结合,过去是感谢大家,今后是拜托大家,相信各位能在钢结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站内搜索: